top of page

《葡璞Vol.14》用盡一生的追尋:MASK周年誌慶 小黑老師 專訪(上)

  • Writer: TWKAA
    TWKAA
  • Jun 22, 2020
  • 6 min read

文:David Cranshaw


Mask的二十五周年在去年的尾聲圓滿結束了,就在我們更加期待Mask三十周年的時候,讓我們來回顧一下這個超經典的本土Hip Hop團體吧!


1994年為了可口可樂盃的比賽,小黑老師與幾個跳舞的朋友組成了舞團Mask。從無到有,小黑老師一路走來,見證了台灣街舞圈的興衰;而Mask也在其中載浮載沉,歷經曲折與變革。


小黑老師的英文名字Way,源於老師自己喜歡思考、想事情的個性。本次專訪,我們邀請到身為Mask大家長的小黑老師;帶著豐富的知識涵養以及Mask一貫對於跳舞的堅持,老師和我們分享了許多發人深省的思考。


ree

Mask二十五周年大合照。

(取自小黑老師)


We just do it, do it, do it, do it, do it, do it, do it, do it!

一如底特律的Hip Hop代表團體Slum Village,在歌曲〈Conant Garden〉中重複喊著「We don’t quit!We just do it!」,在相近時間成團於台灣的經典舞團Mask,也正在做著同樣的事。


超越眾人的口舌與目光,Mask用著舞蹈訴說自己的故事。1994年,第一代的Mask誕生了,為了可口可樂盃的比賽,小黑老師與幾個跳舞的朋友組成了舞團Mask。當時,老師們是以特定比賽為目標,征戰過大大小小的街舞比賽,也闖出了Mask的名號。

1999年時,小黑老師、東剛老師、毛毛老師,以及一些學生重組了Mask。相較於第一代時以比賽為目標,重組過後的Mask以跳舞為事業,老師們開了教室,也定期為一些比賽準備。此時,Mask也深受台灣另一經典舞團Popcorn的幫助。

然而,在2003年至2006年間,Mask陷入了消沉,許多團員因為現實生活的考量漸漸轉移了生活重心。二代的Mask在當時雖然在街舞圈並沒有太大的追求,但團裡熱愛跳舞的老師們,仍然堅持在閒暇時間,繼續以Mr. Underground為名,專注在純粹的跳舞上。


ree

Mask與Underground Family自2012年起,

開始舉辦UnderBridge系列活動,推廣好音樂以及舞者間的分享、交流。

(取自Underbridge Present臉書)

今日我們所看到的Mask,主要是在2014年將Mr.和Ms. Underground的成員整合以後所形成的,之後的Mask漸漸融合出獨有的舞蹈風味;小黑老師自己,也走出屬於自己的way道。

回到初衷


談起老師喜歡上跳舞的原因,也許就是出於好奇。

小的時候因為父母忙於工作,老師的阿姨開始擔起照顧他的角色。因為阿姨平時喜歡和朋友們到舞廳去跳舞,小黑老師總是跟著、看著,只覺得他們跳舞的樣子好帥,就此喜歡上跳舞。

回想起來,雖然當時並不知道什麼是街舞,也未曾想過要成為舞者,但也就是那種喜歡跳舞的純粹,讓老師很喜歡和這些「好動」的朋友們待在一起。直到現在成為老師,這份純粹也一直支持著他。


ree

(取自Underbridge Present臉書)

也正是在這期間,老師開始接觸到Madonna、Michael Jackson、Janet Jackson、MC Hammer、Bobby Brown等人的流行音樂作品,開始喜歡在他們錄像作品中出現的舞者老師。對老師而言,即使已經到了2020的今天,他還是很喜歡跳舞本來的樣子,雖然這常常令他覺得自己被貼上old school的標籤。

「貼標籤」是一種常見的商業宣傳手法。因為標籤化的結果,可以讓大家更快速地找到自己喜歡的東西;然而,商業發展所造成的現象是真的能夠表現出事物的本質嗎?


ree

攝影/北區舞展(取自小黑老師)


有心插柳柳橙汁

老師以西洋流行音樂才子Bruno Mars為例,藉由衣著及曲風上充分展現old school風味達成商業上的成功,Bruno Mars確實隨著專輯大賣而引領世界潮流。而這樣的潮流,也一直在推進著音樂和跳舞的發展。

音樂和跳舞作為一種藝術呈現,在今日社會早已流行於世界各地,形成文化現象。但是,多數人僅僅是喜歡它們在流行上的表象與附加價值,對於背後隱含的old school精神仍舊是一無所知。

「藝術不是在催眠,是要我們去理解、欣賞,

所以做什麼事情前都要先理解,不要被時代所催眠了。」

- 小黑老師


ree

攝影/劉玨妤

商業有它自己的模樣與魅力,但很多時候它仍舊與文化之間隔了一層面紗。大眾其實很容易被表象迷惑,尤其是在復古風氣當道的今日。

大眾對於商業的反應往往比較熱烈,透過文化包裝推行的商業行為,又更能引起共鳴。與它相伴而來的,卻時常是一種把「一杯乾淨清澈的水變成柳橙汁」的現象:過度的包裝,只是扭曲了文化原本的樣子。

回到Hip Hop文化推行的身上,「很多人認為我們成功了,我們把地下文化變成潮流,但是Hip Hop真的有變成潮流嗎?」當大家迷戀著時下流行、當紅的饒舌歌手和節目時,大家口中所說的Hip Hop還會是原本地下文化中所指稱的那個Hip Hop嗎?


ree

(取自小黑老師)

「我們為了迎合大眾改變了Hip Hop,讓它成為大眾喜歡的樣子,

那它還會是你那個原本喜歡的樣子嗎?」

- 小黑老師

至於與膚淺的流行文化抗衡,老師則認為,教育也可以是最合適的辦法。

教育是可以也很商業的,只要願意從自己的生活做起就行。把自己的所作所為都作為文化推廣的一部份,從穿著、知識背景,到對歌曲的品味,讓人們好奇它們的來歷,不由自主地想要知道。

這些最外顯的表象,實際上就很符合商業活動的速食,卻也同時是小黑老師的堅持。從自己做起、做好,做到讓大家產生興趣,就能找到方法讓自己的理念傳遞出去。


ree

攝影/劉玨妤

Keep your friends close and your enemies closer.

在本次專訪中,小黑老師對於台灣舞者最深的感觸是,不要去排斥陌生的東西。像是他就一直嘗試去了解,去詢問專精在Vogue風格的小倩老師,為什麼Vogue這個舞風會叫做Vogue?為什麼會產生這些動作?為什麼要這樣摔?為什麼走路的時候一定要這個樣子?


ree

攝影/CowB(取自小黑老師)

「因為自己沒有學過,所以這些東西都太另一個境界,太酷了」,老師說。就像是當初他在Marjory和Brian Green等House舞者身上獲得很大的啟發,唯有透過不自我設限的學習,才能讓自己與時俱進,不與時代脫節。如果覺得知識不夠,則應該要多去學習、去接觸、去嘗試。


如果要說真的不喜歡什麼,也一定是因為自己先理解了,知道自己哪裡不喜歡,而不是當作自己做不到的藉口。當然,如果嘗試的夠多,理解的也夠深,所學到的新想法就會融入到自己的舞蹈裡,讓自己越來越能跳出屬於自己的味道。


ree

攝影/CowB(取自小黑老師)

就像是當小姬老師來上老師的Hip Hop課程時,讓老師自己學到了更多東西。在台灣推廣Dancehall多年的小姬老師,至今仍然持續精進,跳舞也非常有自己的味道。不過,這反而讓小姬老師感到內疚,覺得總是沒有展現出Hip Hop的原汁原味,也不太尊重在前面教課的老師。

小黑老師卻覺得這樣很酷:因為小姬老師能在理解上課內容之後,用自己的方式在同樣一套routine上讓老師看見更多的可能性。老師很開心,也很謝謝她能夠勇於做自己,用自己的方式跳舞、生活。


ree

攝影/Spin(取自小黑老師)


尾聲:是跳舞,我只放了跳舞!


理解,也許總與不理解就在一線之間;但要達到真正理解「跳舞」,我們還得要付出更多更多才行。

從紐約回來以後,老師彷彿變得更peace了。當他見到紐約人的日常生活,當他見到被其他街舞人奉為是「知識」的東西在紐約人的生活裡真情流露,「那個才是我要的,我在這裡得到的是真的日常生活」,老師說。


ree

(取自小黑老師)

「變peace是因為我慢下來,

想要大家多聽、多看到更多音樂的細節,

讓觀眾更有空間跟時間去理解跳舞與音樂間的關係。」

- 小黑老師

實際上,我們都只是在做人家日常生活上的事,我們又為什麼這麼樣地喜歡?是真的喜歡嗎?還是只是喜歡它帶來的附加利益?

當我們回過頭,來看看這一次的二十五周年紀念活動,「大家還是好喜歡聚在一起的感覺,而且也都還是很喜歡欣賞彼此的舞蹈」。言談間掩飾不住老師內心的激動,而這份激動,就像手繪的電影看板那般真實且細膩。

它的線條,它的紙觸,它的景深與動感,它的明暗與構圖,又像是Mask一路走來用舞蹈在所有舞台上的正面對決。在二十五周年這一天的美好,彷彿將小黑老師帶回到了從前單純的跳舞時光......


ree

Mask團員合影。

左起:小Gam、阿吉、小虎、小筑、阿祥、亨利、康爽、小黑。

(取自小黑老師)

「Mask想做的是這個東西,真的是用跳的,

不是音效,不是剪接,不是一個很大的舞台去證明什麼,

而是跳舞,真的跳舞。」

- 小黑老師


請繼續閱讀:

ree





TWKAA LOGO-03.png
台灣動態藝術協會
TAIWAN KINETIC ART ASSOCIATION

地址:(106)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346巷56號

電話:0989-932-683

信箱:twkaa.eod@gmail.com

  • Line
  • Instagram
  • Facebook
  • YouTube

​立案字號:台內團字第1050007702號

Copyright © 2025 台灣動態藝術協會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