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Anya Liang

《葡璞Vol.7》藝術教育=額外加分?


照片取自古婕筠 Facebook

古婕筠,24歲的音樂工作者。

畢業於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音樂系,“音”緣際遇下參與多次臺灣民謠的編創及兒童音樂劇的創作,這些年輕人較少接觸、或不願接觸的音樂工作。在訪談的字裡行間,都可以感受到她對「藝術教育」的熱情和投入,即便在台灣的教育體制下,藝術似乎一直只是附屬品,不能代表什麼。

開始創作音樂劇的契機是什麼?

還在學生時期的時候,就開始在臺北市立藝文推廣處(前身為臺北市利社會教育館)擔任寒暑期的兒童藝術技研班音樂助教。經過快六年的音樂助教經驗,偶然一次與其他藝術班的老師討論下,開始有共同合作做成果發表的想法,逐步討論進而向兒童音樂劇挑戰。

有什麼特別的經驗可以跟大家分享?

我參與過國際民族藝術節( International Folklore Festival )由歐洲各國文化部聯合舉辦,第二年在捷克舉辦。主辦單位邀請了義大利、奧地利、喬治亞、斯洛伐克、巴拿馬、印度、澳洲及臺灣等國家,進行一週的藝術節活動,包括地方義演、廣場演出、踩街活動及各國間文化的交流。

我們以原舞曲文化藝術團及優尼克室內樂團參加演出,擔任開場即最後閉幕的演出團隊,演出內容涵蓋原住民各族傳統樂舞,臺灣民謠等內容,來宣揚臺灣傳統表演藝術的文化。

有些臺灣表演團隊是我到國外才認識,這感覺很奇妙。

在了解臺灣捷克藝術文化交流協會(Taiwan-Czech Art & Culture Institute )是臺灣與東歐藝術季的交流對口,以及幾次參與藝術季之後,我才真正意識到,臺灣每一年有許多不同的表演藝術團隊在各國演出。儘管媒體的報導率低,在國外最令我難忘的不是其他國家的演出,更多的感動來自於臺灣本土藝文靠自己的實力在國際上被肯定、被認同。

第一部正式演出的兒童音樂劇,湖中女神。

說說『 湖中女神 』兒童音樂劇吧。

湖中女神是改編自伊索寓言「金斧頭與銀斧頭」的兒童音樂劇,內容講述一個貪心的農夫阿文,聽見老實農夫阿旺的斧頭掉進水中後,因為誠實而獲得金銀斧頭,他決定效法阿旺,跟湖中女神騙取金銀斧頭,結果被女神識破,也失去了自己的斧頭。失去謀生斧頭的阿文該怎麼辦?老實的阿旺又會怎麼幫助阿文呢?

不是只有演出當下的成果,能評斷作品在參與者心中的價值。

對我而言『湖中女神』的製作過程是一項嶄新的體驗,無論從劇本發想、創作編曲、教材、樂譜與樂手排練溝通,甚至與孩子們一同彩排到劇場演出,『湖中女神』甚至是我第一部,從行政企劃、創作、教學都有參與的作品,更是第一次將自己的作品在正式的劇場演出。

每一個環節所體認到的、學習到的東西真的太多,無法一一細細向大家分享,但我想說的是:無論是何種形式、性質的表演,都不該只以演出的那一天、那個當下去評斷作品在參與者心中的價值,請大家多多支持藝術工作者。

關於兒童音樂劇的發展?

我創作的兒童音樂劇是「兒童也能演出的音樂劇」為範疇,我想將它歸類在藝術教育的一環。眼觀臺灣的教育,在升學為主體導向的學習風氣、欠缺美感訓練的生活中,對於「藝術」的部分還是停留在可以為孩子額外「加分」或者「娛樂」的價值觀上。儘管如此,臺灣還是有許多「餓不死、吃不飽」默默為藝術教育付出的人們,大量投注自身的專業和時間,只為了看見孩子們在表演或創作的過程裡,能有一絲觸動在眼神中閃爍。

我相信即使只有幾秒鐘,藝術的力量絕不因時間而動搖那份曾有的感動。音樂劇結合了多樣的藝術表現形式,那份跨領域的合作,我相信能對孩子心中留下很美好的回憶,不因為別的,因為自己也曾經是站在舞台上演出音樂劇的小小演員。

就如同婕筠所說,藝術教育這個領域在台灣的教育體制下,一直是被忽略的一環,即便被報章媒體拿出來討論,也經常是以「娛樂」的角度去提及,而非以一件「正式」的事情去看待。孩子從小培養對藝術的觀念是很重要的,它是一種文化的薰陶,是累積出來的涵養。

當然,這並非是一朝一夕可以改變,但不能不做改變。

以上照片由古婕筠所提供。

Thanks to:古婕筠 Ku Jie-Yun

106 views0 comments

Comments


bottom of page